高三物理大題?題中有一句話很重要,“A向右運動至速度最大時,C正好離開地面”也就是說彈簧對C提供的拉力恰好等于C自身的重力,也就是說F彈=Mg , A速度最大也就是說A之前一直在做加速這時刻恰好加速度為零,得F=Mg+ Mg+0.2*Mg=2.2Mg又有F彈=Kx得x=Mg/K,C塊剛剛開始離開地面速度為零,那么,高三物理大題?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(1)原理:系統的動能、動量守恒
突破口:碰撞瞬間兩小球速度相反,水平(這張圖豎直放置)速度與圓環相同,豎直速度之和為零,故
由此可得兩式,因為本題較特殊,碰撞瞬間兩小球速度相反,在豎直方向上動量之和為零,在水平方向上速度與環相同,因質量相同故三者動量相同,故未知量只有兩個(u,和碰撞前瞬間速度Vt),可求出u
(2)原理;彈性碰撞無能量損失,
定性的話我認為不能到達AB,會在某處達到相同速度并同環一起前進,分析無能TvT
(1) F=u(M+m)g=20N
(2)因為m沒摩擦 所以保持不動。所以只要M勻減速到m到M的左端。
a=F/M=5m/s,所以V(max)=(2aS)的開方=4m/s。
由原題內:火箭殼體和衛星一起以v=7000(米每秒)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,可知
在題中軌道所受重力加速度恰能滿足v=7000m/s 的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需求
分離后,衛星的速度V1=7300m/s ,所在地重力加速度不足以提供其圓周運動的需求,所以離心,做橢圓運動。
火箭殼體的速度 V2=5500m/s ,實際向心力大于運動所需,火箭殼體做近心運動,即運動半徑減小,減小過程中,實際所受向心加速度增大,運動速度增大(勢能減?。?,根據定量計算可發現,實際加速度仍大于運動所需,繼續近心運動,直到高速到達大氣層,急劇摩擦生熱燒毀
由提供的電源電動勢為3V,被測電阻絲的電阻值約為5Ω,知道,若將該電阻絲直接接到電源兩端,電路上電流可能就在0.6A左右,即電路最大電流也在0.6A左右。因此對電流表的選擇來說,顯然A1較A2適合,因為電路上最大電流約0.6A時,使用A2電流表只能達到量程的1/5,選用A1時能較精細的區分電流變化(A2內阻小是因為并聯了分流電阻,其實完全可能是使用了與A1相同的電流計擴大量程后得到,不用考慮)。對電壓表的選擇也是一樣,因為電路上可能出現的最高電壓也就3V,應該選V1(V2電壓表就是將V1電壓表串聯10K電阻分壓后構成,所以同樣不需要考慮其“內阻”問題)。
滑動變阻器的選擇依據是將變阻器與待測電阻串聯后,被測電阻得到“分電壓”的情況。當然,選擇R1時,被測電阻上得到的分電壓變化范圍可能在3v-1.5v之間,而使用R2的最大值可以達到1000Ω的變阻器時,被測電阻上得到的電壓變化范圍可能在3-(3×5/1005)即3V-0V之間,也就是說,若選用R2即可以得到更多不同的電壓,得到更多組數據,但是鑒于實驗所需要精確范圍(包括測量設備的精度為題等),選用R1產生的電壓數據已經可以滿足需要,因此選R1,而不選擇R2。
簡單,就不計算了 提供思路。用動量守恒定律m滑塊v滑塊+m車0=(m滑塊+m車)v?'求出v?'。車和滑塊往回走的時候只有滑塊與車的摩擦力做功,用動能定理 W=Ek初-Ek末 知道V末可以很容易求出滑塊落地的位移
滑塊落地過程中 車也以V末的速度向前移動車的位移時間T 等于滑塊自由落體的時間求出位移差 OK
以上就是高三物理大題的全部內容,由原題內:火箭殼體和衛星一起以v=7000(米每秒)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,可知 在題中軌道所受重力加速度恰能滿足v=7000m/s 的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需求 分離后,衛星的速度V1=7300m/s ,所在地重力加速度不足以提供其圓周運動的需求,所以離心,做橢圓運動。內容來源于互聯網,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